文艺评论的实验 (重译本) AN EXPERIMENT IN CRITICISM [英]C.S.路易斯 著 邓军海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 译者琐言 一 少数人与多数人 二 若干不当形容 三 少数人与多数人如何使用绘画与音乐 四 盲于文学者之阅读 五 论神话 六 “幻想”之含义 七 论写实 八 敏于文学者之误读 九 小结 十 诗歌 十一 实验 尾声 录 译 者 琐 言 概述一流文字,只能是腰斩。拙译前言自然不必概说本书讲了什么,只想勉力为读者诸君提 供一些信息(information),庶几有助诸君领略此书之卓异。故以琐言名之。 1 《文艺评论的实验》一书,出版于 1961 年,也即 C.S.路易斯辞世前两年,是生前出版的最后 一本专著。 台湾的林鸿信先生说,此书“为路易斯文学理论的定论”,①可谓探本之言。因为此书之主要 观点,尤其是令当今之文学研究者颇感不舒服的一些观点,此前,均散见于其他著作或文学论文之 中,而在此书中则一展全貌。 可是,林先生的这句话却说错了: 在一个尚未重视“读者角度”诠释理论的时代,他的文学理论显得非常独特,甚至有 开“读者反映诠释理论”先河的味道。② 说路易斯重视读者或重视阅读,当然是了。因为路易斯本来就不是个文学批评家,而是个读 书家:“他家中到处是书,每个房间、每个楼梯角都堆得满满的(有些时候要摆两重),虽然大都不 是儿童书,但百无禁忌,他都可以拿去读。”③ 至于说他的文学理论“非常独特”,则是因为现代的文学理论太奇怪了。在现代学术机制下, 一个文学爱好者不研习文学理论,倒离文学挺近;越是研习文学理论,反倒可能离文学越来越远, 甚至完全隔膜,大有“七窍凿而混沌死”的嫌疑。这其中,就包括以开启“读者时代”自诩的读者 反应批评。不信,不妨对照阅读路易斯此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著作,大约可以知道,译者绝非 信口雌黄。 事实上,读者反应批评诸理论家,根本不买路易斯的账。一个证据就是,在蔚为大观的读者反 应批评论著里,基本上看不见路易斯的名字,更无人提及路易斯的《文艺评论的实验》 。比如,其理 论代表伊瑟尔( Wolfgang Iser)在其代表作《阅读行动》( The Act of Reading,1976)一书中, 仅仅引用了路易斯《失乐园序》( Preface to Paradise Lost)里的一句话。而在读者反应批评 的权威论文集《文本中的读者:论受众及阐释》( The Reader in the Text: Essays on Audience and Interpretation)中,人名索引里则根本没有路易斯。 这一事实,也许能约略说明,路易斯之重视阅读,与读者反应批评之重视阅读,是两码事,甚至 ① ② ③ 林鸿信:《纳尼亚神学:路易斯的心灵与悸动》,台北:校园书房,2011,第 231 页。 同上书,第 232 页。 [英]B.希卜黎:《幽谷之旅:C.S.鲁益士传》,吴里琦译,香港:海天书楼,198 第 6 页。 是截然不同的两码子事。 至于路易斯此书和读者反应批评著作如何不同,那可是个专门的研究课题,译者自然无缘置 喙,也无意置喙。虽如此,还是想就日常观察和内省体验,略提几句。 2 一读再读,还是和初读之时一样,依然觉得《文艺评论的实验》,是现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中,最 贴文学爱好者之心的著作。无论你我之身份,是专治文学理论的行内人还是行外人,只要你我曾 经为文学动过心,曾经感觉到文学之美好,就会感到这部理论著作之切身。 拙译初稿,曾在“者也读书会”上一字一句共同阅读,也曾在译者的美学课堂上逐句讲疏。读 过或读懂拙译初稿的朋友,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译者同仁,都说有“中枪”的感觉,是“躺着也 中枪”,躲也躲不及。 看来路易斯的这部书,还是颇能挠到当前文学教育的一些痒处,或者说挠到了现代文学教育 的一些痒处。 路易斯文学论文集《论故事》之编者 Walter Hooper 说,那些论文 1966 年以《天外有天》 ( Of Other Worlds)为题出版时,当时的批评风气是: 当此之时,文学批评的主流语调鼓励读者在文学中什么都找:生命之单调,社会之不 公,对穷困潦倒之同情,劳苦,愤世,厌倦。什么都找,除了乐享( enjoyment)。脱离此常规,你 就会被贴上“逃避主义”(escapist)的标签。见怪不怪的是,有那么多的人放弃在餐厅用餐, 进入房屋之底层——尽力接近厨房下水道。① 这种批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声势越来越浩大。文化研究、政治批评占据文学课堂,似乎就 是绝佳证明。 虽然或正因声势浩大,路易斯不为所动。 编者 Walter Hooper 说,这种批评风气,是座牢狱;大言炎炎的文学批评家,则是文学狱吏 ( our literary gaolers)。他说,倘若没有路易斯,我们仍被捆绑。路易斯那些文学论文的价值 在于,打开牢门,砸断锁链,放我们出来——出来乐享(enjoy)文学,出来到文学餐厅用餐,而不是 去查看文学下水道。 有两位英国文学理论专家曾说:“与其说读者反应批评终止了‘谁来阅读’ 、‘什么是阅读’ 之类问题,毋宁说它打开了后现代主义这个潘多拉的盒子。”②倘若此言不虚,读者反应批评重视 阅读重视读者的结果,就显得十分蹊跷。因为在当前时代,政治批评充斥文学课堂,后现代主义厥 功至伟,甚至使之诣其极致。假如重视读者重视阅读的理论,其结果就是在文学教育中什么样的 政治都谈,无论是宏观政治还是微观政治,就是不谈文学,那么,这样的重视,就与文学阅读或读者 无关。 ① Walter Hooper, Preface, in C. S. Lewis, On Stories: And Other Essays on Literature, NY, Harcourt, 1982. [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13 页。 ② 3 路易斯的学生 Kenneth Tynan 这样描述路易斯的文学课堂: 作为教师,路易斯的卓异之处在于,他能够领你步入中古心灵( the medieval mind),进 入古典作家的心灵(the minds of a classical writer)。他能使你领悟,古典和中古依然活泼泼 地。这意味着,问题不是文学要与我们有关,而是我们要与它有关。( it was not the business of literature to be ‘relevant’ to us, but our business to be ‘relevant’ to it.)① 倘若非要说路易斯此书有个主旨的话,那么,不妨可以说,他在劝说或要求作为文学爱好者的 你我,不要惦记着说文学要与我们有关,而是时刻惦记我们要与它有关。 惦记文学要与我们有关,是在强调现代人念兹在兹的主体性( subjectivity);惦记我们要与 文学有关,则是说人应走出自我中心。②前者似在强调“权利”,后者则在强调“义务”,前者说的 是阅读政治,后者说的则是阅读伦理。③读者反应批评大盛的一个结果就是:“20 世纪 80 至 90 年 代,阅读的政治维度日益成为批评论争关注的中心。”④ 换言之,《文艺评论的实验》初看上去与读者反应批评挺像,实则是两码事,甚至完全相反。 至少就译者所见,此书与其说与引领文学理论新潮流的读者反应理论相像,不如说与“朱子读书 法”或古人所谓“读论语孟子法”气味相投。换言之,与其说路易斯的阅读理论开读者反应批评 之“先河”,不如说他开了古人论读书之“后河”。 至于路易斯论阅读如何与中国古人相映成趣,拙译脚注有详细征引,读者诸君可自参看,兹不 赘。 4 现代学术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爱贴标签。仿佛对哲人的最大尊重,就是说他属于某某 主义或某某派,尔后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不读他的著作。 路易斯不属于任何主义,也无意于建立什么新的美学流派。 假如非得给贴个标签的话,路易斯所提出的也不是什么所谓的“他者性美学思想”,⑤仿佛西 ① Bruce L. Edwards,"The Christian Intellectual in the Public Square: C. S. Lewis’s Enduring American Reception, in C. S. Lewis: Life, Works, Legacy, 4 vols., ed. Bruce L. Edwards(London: Praeger,2007),4:3. ② 自我中心,乃人之天性。路易斯在《返璞归真》(汪咏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中说:“我们每个人 的自然生命都以自我为中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赞扬和仰慕,希望为一己之便,利用其他的生命和整个宇宙,尤 其希望能自行其道,远离一切比它更好、更强、更高、使它自惭形秽的东西。自然的生命害怕灵性世界的 光和空气,就像从小邋遢的人害怕洗澡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很对,它知道一旦灵性的生命抓住它,它一切 的自我中心和自我意志就会被消灭,所以它负隅顽抗,免遭厄运。”(第 175 页) ③ 窃以为,“权利”和“义务”并非两两相对之概念。因为二者所属论域不同。 “权利”属政治论域,与之相 对的概念是“权力”( power);“义务”属伦理论域,与之相对的是“为己”。大谈权利与义务之辩证关系的 学者混淆了政治与伦理两个领域。 ④ [英]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汪正龙、李永新译,桂林:广西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 14 页。 ⑤ 读来读去,总是感觉苏欲晓女士的《自我与他者:C.S.路易斯的“他者性美学思想”》一书及杨春时先生的 《他者性的美学:超越性与主体间性的变异》一文,其中的“他者性”美学思想这个标签,不太适合或很不适 合路易斯。 方美学发展又有什么新动向似的,而是在陈述一种古老的阅读伦理或阅读德性。路易斯在本书第 十章第 1 段自陈: 然而,我是否有个惊人疏忽?虽然提及神人及诗人及诗歌,但就诗歌本身,我未置一 词。可是注意,几乎我所讨论过的所有问题,在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塔索、锡德尼,或 许还有布瓦洛看来,都会理所当然地出现于名为《诗学》的文章里,假如这些问题向他们 提出的话。 藉用《论语》的话来说,路易斯的确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的著述,无意于也不屑于创 见。他曾说:“很多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只有娱乐价值。”①而他在《痛苦的奥秘》序言里说的这 段话,也许是在委婉说明,现代人文知识分子津津乐道的所谓创新,其实极有可能是无知之代名词: 除了最后两章内容显然属臆测之外,我相信自己只是重述古代的正统教义。如果本 书有任何部分是“创见”,即新奇或非正统的话,那是有违我自己的意愿的,也是由

pdf文档 文艺评论的实验

文学作品 > 文艺鉴赏 > 鉴书 > 文档预览
90 页 0 下载 863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文艺评论的实验 第 1 页 文艺评论的实验 第 2 页 文艺评论的实验 第 3 页 文艺评论的实验 第 4 页 文艺评论的实验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85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6-18 15:49:39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