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 一个归家的故事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荷)卢云(HENRI J. M. NOUWEN) 著 徐成德 译 新世界出版社 目 录 自序:与一幅画的因缘际会 前言:小儿子、大儿子、父亲 第一部分:小儿子 01 伦勃朗与小儿子 02 小儿子离家 03 小儿子归家 第二部分:大儿子 04 伦勃朗与大儿子 05 大儿子离家 06 大儿子回转 第三部分:父亲 07 伦勃朗与父亲 08 父亲的迎接 09 父亲召开欢宴 结语:成为父亲 尾声:活出画作的精意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 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 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 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 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 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 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 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 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 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 “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 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 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 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路加福音十五章 11~32 节 自序:与一幅画的因缘际会 一张复制画 当年看到一幅挂画,是伦勃朗(Rembrandt,1606‐1669)的《浪子回头》的特写。谁知这看似微不 足道的际会,竟然开启了一场漫漫的属灵探索,使我对自己的服事有了新的认识,也给我新的力量, 活出我的使命。这场探索的核心是:一幅 17 世纪的画作及其画家,初世纪的一则比喻及其作者,还 有一个寻索生命意义的 20 世纪之人。 故事开始于 1983 年,法国特鲁斯里村(Trosly)的秋天。我当时有几个月时间在一个叫“方舟” ( L'Arche)的团体,那里是智障人士的希望之家,由一位加拿大人范尼云( Jean Vanier)创立。特鲁斯里, 只是遍布世界的 90 处方舟团体之一。 有一天去“方舟”的资料中心,看朋友西蒙娜·蓝德莲(Simone Landrien)。两人聊天的时候, 我无意间看见门上的一张大海报,上面有个老人身着红袍,温柔地触碰跪在身前衣衫褴楼的孩子。 我看得竟无法放下;两个人物的亲昵,红袍的温暖,男孩衣袍呈现金黄,还有包围着两人的深邃光 芒牵引着我。但最打动我的是人物的手——老人的手——触摸男孩的肩膀,也触及我心中从未被 人触及的角落。 猛然发觉自己并没有在听西蒙娜说话,就对她说:“给我讲讲这张画吧。”西蒙娜答道:“那个 啊,是伦勃朗《浪子回头》的复制海报。你喜欢吗?”我还盯着看,良久才喃喃地说:“好美,但不只 是美……看得你又想哭又想笑……我说不出感觉,可是心却抽痛。”西蒙娜说:“或许你该自己有一 张。在巴黎可以买得到。” “没错,”我说,“我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张。” 第一次看见《浪子回头》这幅画时,我刚结束六周之久的美国巡回演讲,呼吁教会团体尽其所 能阻止中美洲内战。我筋疲力竭,累得半死,几乎都走不动了;我焦躁、孤单、烦乱、心灵贫乏。巡 回当中,我觉得自己是为公义、和平奋战的勇士,无惧地面对黑暗。可是结束后,我觉得自己像个柔 弱的孩子,只想爬回母亲的膝上哭一场。喝彩或咒骂的群众一离开,我立即体会到绝然凄凉,当时若 有什么引诱可以让我情绪、身体得歇息,我一定轻易中计。 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在西蒙娜的办公室门上初见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心头不禁狂跳。漫长 的抛头露面之后,父子间的温柔拥抱表达了我当时渴望的一切。我就是那旅途劳顿的儿子,只想被 父亲抱一抱;我在寻找安全无虞的家。回家的儿子就是我,我只想做那回家的儿子。我处处迁徙 已久:争论、恳求、警诫、劝慰。如今,我只渴想有个地方能让我安然憩息,有归属、回家的感觉。 那以后发生了很多事。即使我已不再极度疲乏,重回讲学、旅游的生活,伦勃朗描绘的拥抱已 经镌刻于心,远非任何情感的词汇所能形容。这幅画把我带到生命的深处,远超乎生活忙碌的起起 伏伏,也代表了人心不止息的想望:渴盼落定行脚、安然无虞,并且有个长久的家。忙着与多人周旋, 处理多种问题,在多处都是要角,与此同时,浪子重回家园的念头却一直留在心里,在我的属灵生命 中越来越见分量。由伦勃朗的画作引发、想要有个长远的家的渴望越来越深,越来越强,使得画家 竟成为我可靠的同伴与向导。 初见伦勃朗的海报两年后,我辞了哈佛大学的教职,回到特鲁斯里的“方舟”,住了整整一年。 这次,是要决定我是否受召在“方舟”与智障的人一同生活。那转变的一年里,尤其觉得与伦勃朗 的《浪子回头》格外亲近。我到底是在寻找一个家!而这位荷兰同胞(译注:伦勃朗是荷兰人),成了 我特别的友伴。那年结束前,我已决定以“方舟”为我的新家,加入它在多伦多的组织“黎明之家” ( Daybreak)。 画作 就在我准备离开特鲁斯里前,友人波比·马西( Bobby Massie)与妻子邀我到苏联(编按:现俄罗 斯,1991 年以前称“苏联”)旅游。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可以看到那幅画了。 ”自从迷上这幅名 作后,我已经知道原画由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Catherine the Great)于 1766 年收藏在圣彼得堡的隐 士园艺术馆(Hermitage)。革命后该城改名为列宁格勒,最近又恢复旧称。那幅画还在原处,我从没 梦想过这么快就有机会得以亲见。我当然很想拥有第一手资料,去认识这个影响我的思想、情感、 感受甚深的国家,但是想到能有机会坐在显露了我心中渴望的画作前一探究竟,欲睹苏联真貌的期 盼就一点也不足为道了。 从启程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以“方舟”为长远之家的决定,与苏联之旅有密切的关联——这个 关联,我敢肯定就是伦勃朗的《浪子回头》。我隐约觉得亲睹这幅画,能让自己经历前所未有的重返 家园的奥妙。 筋疲力竭地讲完学回到一处安歇的地方,就是回家;离开老师、学生的世界,住进为智障人士成 立的团体,就是回家;到一个用高墙森严的守卫使自己孤立于世界的国家,与她的人民见面,也可说 是一种回家的样式。除此以外,也超乎此:“回家”于我是步步走向展臂等待我、想要永远怀抱我 的他。我知道伦勃朗深深了解这灵里的重返家园。我知道,当伦勃朗画浪子回头时,他的生活经历, 一定使他深深明白何为真正、永久的家。我觉得如果进入伦勃朗描绘的父与子、神与人、怜恤与 痛苦的爱中,我就能识透生与死。我隐然盼望,有朝一日借着这幅画作能道尽我对爱的感悟。 人在圣彼得堡是一回事,有机会在隐士园静静揣想《浪子回头》又是另一回事。待我看见等 着进博物馆的人潮时,不由得焦急起来。我怎能看到最想看的那幅画,又能看多久呢? 还好,我的忧虑得以解脱。那时,波比的母亲苏珊娜·马西女士( Suzanne Massie)住在该地,我 们在圣彼得堡的正式行程结束后,她邀我们到她家住几天。苏珊娜是俄国文化艺术的专家。她的 著作《黄鹂之境》( The Land of the Firebird),对这次旅游的事前准备助益匪浅。我问她:“我到底 怎么能就近观赏《浪子回头》呢?”她说:“卢云,别着急。我一定会让你看到你心爱的作品,而且 让你看个够。 ” 在圣彼得堡的第二天,苏珊娜给了我一个电话号码,说:“这是我的好朋友艾力士·布连兹夫 ( Alexei Briantsev)的电话。找他,他会帮你看到你的《浪子回头》 。”我立刻打电话,艾力士以略带口 音的英文一口答应,约我在非观光客入口的侧门见面。 1986 年 7 月 26 日,星期六,下午两点半,我沿着涅瓦河(Neva River),经过隐士园的正门,找到艾力 士指示我的门口。有位坐在大桌前的人,让我打电话找艾力士。不多久,他出来迎接,态度极其和善。 他带我穿过华丽的长廊、优雅的阶梯,到了观光客游览不到的角落。那是个天花板很高的长方形 房间,看起来像以前的画家工作室,四处堆放着画作。中间有几张大桌子与椅子,堆满了东西和纸张。 坐了不一会儿,我就看出艾力士是修复部门的主管。他极其和善,并且对于我想要花时间看伦勃朗 的作品深感兴趣;只要我需要,他都愿意帮忙。他立刻带我去看《浪子回头》,并且告诉守卫不要打 扰我,让我在那里。 我来了,正对着三年来朝思暮想的画作,深受其华严之美震慑。它那比实物大的尺寸;它那丰润 的红色、棕色、黄色;它那藏在阴影中的后景,明亮的前景,尤有甚者,所有的光亮环抱着父子二人, 四周又有四个神秘的旁观者,这一切都远出乎我意料。我曾想过,原作品是否会叫我失望,事实正好 相反。这幅画的高华与丰采似乎使周遭的每样东西都退居幕后,也完全擒获了我。来到这里,的确 是回到家了。 很多观光团随着导游快速地来去,我坐在画前的一张红绒椅上,就这么看着。现在看的是真品! 不仅有父亲拥抱着归家的儿子,还有大儿子与其他三个人物。这是张巨大的油画,八英尺高,六英尺 宽。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只是体认自己已经在那里,只是慢慢品味自己确实身处梦寐已久的作品 前,单单享受独自一人在圣彼得堡的隐士园观赏《浪子回头》,爱看多久都没关系。 这幅画的位置再理想不过了;墙上有扇窗以 89 度的斜角使充足的光线映照在画上。坐在那里, 我发觉光线随着下午时间的推移而益见饱和、耀眼。四点钟,太阳又以不同的光芒笼罩画面,而阴 暗的陪衬人物—早上看来还很模糊—似乎走出了黑暗的角落。夜色将近,阳光益发闪耀。父子二 人的拥抱也更加强烈、深沉,而旁观者似乎更直接地参与了这复合、赦免、心灵得医治的场面。 我渐渐体认到,每一丝光影变化都是一幅不同的《浪子回头》,而我为这自然与艺术的水乳交融, 看得出神良久。 等艾力士再现身,两个多小时已经不知不觉溜走。他笑容亲切,并作出鼓励的手势,建议我去喝 杯咖啡,小憩片刻。他带我穿过雄伟的厅堂—多为旧时沙皇的避寒行宫—回到刚才去过的工作室。 艾力士与同事已经准备了满桌的面

pdf文档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文学作品 > 文艺鉴赏 > 鉴画 > 文档预览
69 页 1 下载 527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第 1 页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第 2 页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第 3 页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第 4 页 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64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3-18 15:30:5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