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不宽容 The Intolerance of Tolerance [美]卡森(D.A.Carson) 著 李晋 马丽/译 团结出版社 译者前言 马丽 D.A.卡森是一位新约教授和神学家,他也是一位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他 写作本书是为了回应这个时代一个普遍病症(即建立在相对主义体系上的宽容观),这个主题和内 容不但适合对宗教现象有兴趣的人,也适合对思想史、社会学、神学、宗教与法律和政教关系感 兴趣的读者。 卡森在本书中明确区分了对“宽容”的两种不同理解:虽然人们都用“宽容”这个词来表述, 但一种宽容是建立在相信存在绝对真理的基础上的,另一种宽容是建立在相对主义基础上的。他 指出,现代人把这两种宽容混为一谈,或者在讨论时频繁偷换概念,他们的这种缺乏反思,使相对主 义的宽容观的危害越来越明显体现出来。 建立在相对主义之上的宽容观已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观念,这不仅是美国社会价值观日 渐分化的体现,也是其他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这也是研究世俗化的学者们普遍谈到的。所谓世 俗化,指的是有关宗教、上帝、神圣的思想、价值观、制度在人类群体中,与宗教或神圣秩序为主 导的年代相比,逐渐丧失影响力的过程。社会学家彼得·伯格( Peter Berger)认为,一个社会的现代 性具备一些制度特征,包括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科学和技术成就,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大众传媒, 现代高等教育等。查尔斯·泰勒( Charles Taylor)也指出,“对上帝信仰的衰退,尤其是宗教实践的衰 落,已经触及整个西方社会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中心,已然成为一种亚文化,成为一些人私下涉入其 中的众多形式之一。 ”但大多数学者也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宗教的消亡,只是宗教信仰不再在公共领 域活跃。既然公共传播领域不能只为一种宗教信仰提供平台,不能只为一位上帝提供舞台,人们就 需要在公共领域中宽容这种多元化,而只把道德判断留在私下进行。这种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分离, 是很重要的。 卡森指出上述这种宽容观的演变,是始于一种前提预设上的转变。也就是说,关于宽容和不宽 容的问题,是“在人们对上帝的认识之内展开的”。这还是延续了彼得·伯格的论点,伯格认为,世 俗化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使得曾经为整个社会秩序提供“拱形”解释的体系,也就是宗教信仰 提供的“神圣的帷幕”,也随之变成许多解释体系中的一种。此时现代人都很善于提出个人的解 释,他们也普遍不再坚持有绝对真理,因为这种曾经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导的“绝对性”宣称,如果在 现代社会死灰复燃,似乎是不符合人们普遍持有的“进步观”的。但是,持进步观的现代人应该思 想一下切斯特顿的话:“我们这个进步的时代是一个对何谓进步最没有把握的时代。” 卡森认为,对宽容和不宽容的思考,要回到一个更大的思想体系中展开。但首先要思考的一个 历史问题是,人类社会秩序究竟是否有规律可寻?现代人究竟是已经远离了文明,还是在走向文明 呢?社会学家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和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都曾指出,现代化是一个逐渐祛魅、 理性化和分化的过程。这种分化,不仅仅包括日渐复杂的劳动分工,也包括公共与私人、宗教与政 治、事实与价值、手段与目的的分离。这似乎是不可阻挡的一种历史趋势,连由清教徒缔造的美 国也难逃此律。 托克维尔曾论述过,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从植根于基督教信仰的美国人的“心灵秩序”中生发 出来的,它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很多物质上的祝福,也塑造了美国人极具创造力的品格。但是,它也暗 藏着一种危机:美国人在实践领域(不论是经济、政治或文化)取得的成功,会使他们倾向于更依赖技 术理性和追求物质舒适,这样的话,他们就会越来越厌恶超然的事物。 全球化、城市化过程会强化相对主义的宽容观。因为,人口流动和复杂的城市环境会增强人 群之间的“匿名化”,使族群之间彼此贴上非人格化的“标签” 。切斯特顿曾在《异教徒》的开篇 写了一个场景,来说明现代人如何竭力与“正统”的标签保持距离: “从前,异教徒以自己不是异教徒而自豪。……可是如今,几个现代的术语就已经使他为自己 是异教徒而自吹自擂了。他故意笑了笑,说:‘我想我的思想非常异端。’然后环顾四周,寻求掌声。 ‘异端’这个词现在非但不再意味着错误,实际上还意味着头脑清醒、勇气十足。 ‘正统’这 个词现在非但不再意味着不正确,实际上还意味着错误。所以这些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人们现在 不太在意自己的人生哲学是否正确了。……有一件事比因一个人的哲学观而将他烧死不知要荒谬、 不切实际多少倍,那就是习惯于说一个人的哲学观无关紧要。 ” 他随后说,人们这种观念上的改变在 20 世纪、大革命尾声时非常普遍,以至于原来占主导地位 的“普遍理论”处处遭到轻视:“有关人权的教义,与有关人的堕落的教义一起被摒弃了;无神论本 身如今对我们来说太具有神学性了;革命本身太制度化了;自由本身太约束了,我们将不作任何概 括归纳。”他生动地刻画了现代人这种默然的道德观: “现代人说:‘让你那些古老的道德准则见鬼去吧!我追求的是进步。’按照逻辑陈述出来,这 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不要确定何为善,让我们确定我们现在是否在获得更多的善吧。’现代人说: ‘朋友,人类的希望既不在宗教也不在道德,而在教育。 ’清楚地表达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 不能确定何为善,但是让我们给与孩子们善。’ ” 相对主义在讨论何为善上是无能的,因为它认为,所有世界观都同样有价值,所有立场都同样 成立,所有观点都没有对错、善恶之分。如果你对它的这种姿态皱一下眉头,它会纵身跳到最高道 德的审判席上,宣布你是不宽容的。更让人不解的是,很多人会在这罪名面前低头认罪,觉得宽容的 确是一种需要持守的美德、和平气质,可以免去很多争论和硝烟战火。人们没有思考的事,这时候 的“宽容”概念,已经被偷换掉了。他引用哈奇( Nathan Hatch)的话,“这一只宽容的小羊,往往在返 回的时候,就以一头相对主义之狼的面目出现了。” “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部社会秩序史。卡森在本书中还讨论了宗教自由和宽容的定义和演变。 他也用思想家的眼光透视了美国社会近些年来的很多公共事件(如基督教机构受到排斥、有信仰 的医学专业人士拒绝施行堕胎和协助自杀、跨信仰对话、种族歧视、校园宣教等)及其影响,深度 分析了这种相对主义宽容观的蔓延,和其问题根源。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引言:不断改变中的“宽容” 第二章 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三章 宽容的历史之始末 第四章 比前后不一更差 第五章 教会与基督教真理之辩 第六章 还是有恶的存在 第七章 宽容、民主和多数主义 第八章 前方的路:十言 前 言 大约十年前,我有几次被邀请去某所大学作“公共演讲”。这类活动一般都是由大学认可的某 个学生社团所组织,邀请一个讲员就某个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发表演讲。讲员的旅行费用和酬谢金 是由大学专门拨出一笔钱来资助的。例如,当地的物理学社团可能会请来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 家,来作一次关于夸克理论的最新发现的公共讲座。向我发出邀请的,是一所大学认可的基督徒大 学生社团,他们的资助申请获得了批准。可以讲的话题范围很广。通常这些公共讲座都不会太明 显带有宗教内涵。参加的人数可能从几人到几百人不等,人数完全看人们对于话题的感兴趣程度 或讲员的名气(或者两者皆有)而异。 轮到我去演讲的时候,我用这本书的题目作为演讲的主题: “宽容的不宽容”,而且作了三次之 多的讲演。每次演讲,来参加的人数都多得惊人。并且在参与者中,大学教授的比例更多。请相信 我,参与人数和我这个讲员的名气并没有关系:单单是因为这个题目吸引了他们。每次演讲之后, 作为结语,我都会说出自己是一名基督徒,而且尽力展现给听众,认信《圣经》的基督教信仰和这个 话题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每次我都会留出一些提问时间,而每次的问答交流都会异常热烈、谦 恭,有时还饶有乐趣,当然(对我而言)也很愉悦。 以上这些,会带出我写这本书的思路之一。这些偶尔为之的演讲,让我持续阅读、并思考这个 题目,也恰好是我述之于笔头的时候了。人们只要对文化略微敏感一点,就会发现,谈论这个题目存 在诸多困难,而且已经渐渐侵蚀进了西方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纹理中。 激发我论述的第二个缘由是我那本《重访基督与文化》(Christ and Culture Revisited,也由 Eerdmans 出版)。那本书提出了一些基于圣经的反思和神学观点,但我试图要面面俱到:用一些宽泛 的概念来思考文化。相比之下,现在的这本书的中心主题更集中一些。当我在写前一本书的时候, 我总是不断留意到,一些子话题需要更为细致地展开,而其中最重要的,就要算是关于“宽容不宽容” 的问题。现在你拿在手中的这本书,就是此项工作的成果。可能我需要读者谅解的一点是,我在一 些论述中,会时常引用《重访基督和文化》一书中的基本论点。 卡森 第一章 引言:不断变化中的“宽客” 当谈及到“宽容还是不宽容”,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不过就是一句废话,可能不过只是一句含糊的矛盾修 辞罢了,就像有人说到“冷的热”或“白的黑”一样,没有任何意义。现在,“宽容”在西方文化中占据了很 高的地位,就像美国 50 年代早期,“母性”和“苹果派”在文化中的地位一样:如果有人挑战它,简直就是一种 无礼之举。如果有人暗示,这种宽容本身可能会不时地变成“不宽容”(正如我这章的题目所指出的),这样的 言论是不太会被接受的。用一种更复杂的语言来描述这种情况就是,“宽容”已经变成西方的“似有道理性 结构”( plausibility structure)的一部分。就我所知,“似有道理性结构”这个词是由社会学家彼得·伯格( Peter L. Berger)造的。①借此,他所指的是某种已被一个特定文化广泛地、甚至不加疑惑地全盘接受的思想结构 ( structures of thought)。由此,他引出的推论之一就是:在紧密、统一性强的文化中(如日本文化),其贯行的“似 有道理性结构”也许是异常的复杂;也就是说,可能有很多立场交互联锁成一体,都是被广泛接受、几乎从未 被挑战质疑过的。相比之下,在一种高度多元的文化中(像主导西方很多社会的文化),似有道理性结构必然是 更为受限的,这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社会中,很少有人们都共同接受的立场存在。②然而,一些的确存在于此类社 会中的似有道理性结构,却会以更加坚韧的形式延续,仿佛如果一旦这样的结构也不复存在了,文化就会面临 粉碎一样。我认为,在大多数西方社会中,“宽容”正是这种受限、但坚韧持续下去的似有道理性结构。一旦 有人把它拉进公共广场,来用某种方式对其进行盘查,不仅会让人觉得你在向风车开战,对西方文化而言,也是 很敏感的一个举动,好似你这人缺乏品味、粗野无比。 尽管如此,我还是要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因为觉得就像看清楚国王的确没有穿衣服一样(或者看见他大不

pdf文档 宽容的不宽容

生命建造 > 灵命进深 > 生命 > 文档预览
81 页 1 下载 431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宽容的不宽容 第 1 页 宽容的不宽容 第 2 页 宽容的不宽容 第 3 页 宽容的不宽容 第 4 页 宽容的不宽容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76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3-18 14:46:08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