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之道 跟随真正的导师 IN MENTORED LIFE From Individualism to Personhood 侯士庭 著 吕素琴 译 上海三联书店 目 录 序言 中文版序 前言 第 1 章 综览:现代导师模式与元伦理体系 第一部 自然的个人 第 2 章 英雄神话中的导师 第 3 章 斯多葛禁欲式的道德导师 第 4 章 世俗的心理治疗导师 第二部 基督徒的位格 第 5 章 跟随基督,作主门徒 第 6 章 成为基督里的人 第 7 章 聆听上帝的话语 第 8 章 在群体中敬拜 注释 术语解释 参考书目 译后记 序 言 侯士庭揭示了个人一生中最伟大的机会,就是成为耶稣基督的门徒!这也是人类要集体解决 一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时的唯一希望。 “门徒训练”肯定了现代基督徒和那些在耶稣道成肉身时与他同行的门徒之间是合一的。当 时,要成为耶稣的门徒,就要与他在一起,学得像他一样;也就是在属天国度的生活上,成为他的学生 或学徒。耶稣的门徒听他的话,观察他怎么做事,然后,在他的指示下,门徒开始说着类似的话,做着 类似的事。虽然他们做得不完全,但能日渐进步,一如他所教导的:“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 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路 6:40) 今天的情况也是一样,不同的是,现在是复活的主行走在全地上!他邀请我们信靠他。那些倚靠 他的人相信他知道如何走人生路,并且当我们能够负他的轭、学他的样式时,他就会将生命倾注于 我们里面,因为他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太 11:30)。负他的轭,是指参与他的工作,好让 我们的工作变成他的工作。相信他,是指领悟到我们是完全沉浸在他为我们生命所做的一切工作 里面。这才真正是人一生中最好的机会! 这样全方位地将生命沉浸在他里面来“学他的样式” ,其实正是“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 6:33)。结果是,我们的言行会变得愈来愈能像耶稣一样。作耶稣的学徒,并不是指学习怎样从事特 殊的宗教活动,而是实际地在上帝的国度里学习度过人生的每一刻,学习如何像耶稣一样活出真实 的人生。无论我们是水电工、行政人员、公司经理、外籍雇工、民意代表、家庭主妇或老年人, 都是“全时间”在做基督徒的服侍,并不亚于那些担任特别宗教职分的人。 耶稣站在我们身边,一路教导我们怎样在上帝的国度里生活。他指教我们怎样在每种情况下 都守住他的话,因而能真正成为他的学生、他的门徒,以致能在所到之处发现上帝国的真实,避免陷 入罪与邪恶的控制(约 8:31‐32)。然后我们就变得能去做对的事、美好的事,纵然在一些人认为不 可能的情况下,我们的生活和言语仍然常常见证上帝的真理。 水电工人在修理难以维修的管路时,应该知道如何把他的工作与上帝的国结合起来,正如那些 传福音使人归向耶稣,或是预备课程来教导会众的人一样。除非我们明白这一点,否则我们会错失 与上帝紧密连结的生活,而自动将信仰与门徒训练排除在日常生活以外。事实上,耶稣在世的大半 时间过着蓝领阶级的工人生活,今天我们可能称之为“独立承包人”,而耶稣就是在其职业生涯中 实践了他所教导的一切关于天国的生活。 在耶稣的话语中,我主要专注的是那些福音书中所记载的。在耶稣的同在中,我学习到他所教 导的美善,以及如何付诸实践。我所做的并非赚取从天上赐下的生命,而是要领受具体存在于我处 境里的生活。我们必须学会“恩典不是赚来的”,但不排除个人可能因努力而得着。例如,我禁绝 用损人的话来对付他人,不骂人是傻瓜、笨蛋、白痴(太 5:22);这样渐渐地,我就愈来愈能对别人表 示尊重和亲爱。这继而改变了我,使我与所有人交往时心存温柔,使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冷漠与残酷 变得简直不可思议,而这种冷漠和残酷是虐待和谋杀的自然基础。 当然,这种“效法耶稣”是在他子民的处境里产生的。耶稣托付门徒去训练他的子民,使他们 活在三一真神的国度里,又教导他们遵守“我吩咐你们的一切”(参太 28:20)。因此,我们训练出来 的门徒是属于耶稣的,而非属于我们的,我们不过是与他们一样都作了主耶稣的门徒。即使我们稍 微资深一些,最多也只能附和保罗所说的:“你们该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样。 ”(林前 11:1) 这是今日基督教事工的首要任务,而且凡是写作这方面主题的人,也应作如是观—不断地重申 耶稣才是活在我们当中的永活教师。但很遗憾,历史上的一些演变扼杀了耶稣的“教导者”身份(只 想到耶稣是替罪羔羊、殉道者和先知)。 如果没有老师,何来学生或门徒?如果我们不能作耶稣的学生,就无法学到如何随时随地活在 耶稣话语的丰富与能力之中。可是一谈到真实生活中的琐事,我们似乎只能挣扎图存、自谋生活, 这是今日绝大多数善良信徒的真实光景。但这绝对不是主耶稣的心意,因为他说了:“到我这里 来,……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太 11:28‐29)本书的教导,就是希望对基督徒属灵生命的塑 造有所贡献,并试图阐明成为耶稣的门徒在人生各个层面究竟有何意义。 关于这些教导的书,其使命乃是要塑造整个人,使基督的性情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从我们的 灵魂、身体和心灵里,自然流露出来。 魏乐德 (Dallas Willard) 中文版序 跟随一位宗教领袖作“门徒”,在亚洲各种宗教中是众所周知的特征。但是,“导师”(mentor) 一词源自希腊文化,指向追求卓越或超越,已广泛应用于现代西方生活,尤其是技艺方面的精进,例 如在运动、美术、表演艺术方面,更是在宗教领域。中国文化不但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同时 也保留了儒家对师长的顺从精神,因此能对各种类型的“教导”抱持开放的态度,其中也包含了从 年长的、有智慧的、更具技巧的人学习得来的技巧。 然而,追随形形色色的教导往往造成了许多混乱,这正是我借此书要探讨的问题。虽然是以西 方角度为出发点来写,但也涉猎各种关于教导与学习的观点。我以作“导师”为已任,如今已超过 六十五年(包括在牛津大学担任正式导师二十五年)。环顾今日世界,可见许多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运 动,因此,现代人对“导引”的需求也是空前之大。在中国悠久绵延的历史中,她向来倚靠东方世界 来喂养灵魂,“中国的长城”象征她必须自给自足以培养自我认同。自从十九世纪以来,中国为了 “实用”的需要而转向西方求取科学与技术,只是当她企图进一步学习关于“意志”与“心灵” 的事物时,中国式的学习就变得相当复杂。 我在牛津的导师之一,布洛克勋爵( Lord Alan Bullock)经常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在开始教学生涯 后就应该“喜爱自己所教的科目”,而当他日趋成熟后也应懂得“关爱学生”。这种建基于友谊的 教学模式,才是理想的典范,因为它会以学生的益处为首要之务,而老师也要先透过认识“教授的科 目”,然后才有余裕去注意学生的益处。如此一来,卓越的结果将源源不断产生,不仅术业能专精, 也能好好培育学生,这正是我的主旨——受教得益,活出美好人生。 儒家思想是两千年来中国所采取的学习方式,我并未直接涉及,因为本书是集中于希腊和古典 文化的相关讨论,但“学习方式”却能为东西方两端文化提供相同的原则,这远比就当代科学与技 术方面的探讨更为深入,因为“人性”远非“科技”所能界定。如果我们仅仅是“技术专家”,就 会活在空虚、绝望的生活里,这也是为什么“空虚的自我”——自恋——会在西方化和科学化的 世界中,成为一种流行病。而儒家对孝道、尊师、善体宇宙万物之德的思想所带来的伟大影响,也 在在提醒着我们—人类的自我身份认同原本就根植于“关系” 。 本书所根据的基督信仰内容,也认为人类基本上是身处“关系”之中,但比儒家的理想更为进 深,因为基督信仰认为:人的领域未必能以无限抽象的层面而与宇宙万物抽象地“相应”,相反,人类 乃是需要得到所有关系中最深层的关系,因为在基督里,上帝是无限地“位格化的”,是“三位格同 在一个神性里”。 我们深深相信上帝对我们的爱,这远比我们对任何一位导师的信任更为深刻。人间的关系除 了“我与他人”、“我与自己”、“我与学习对象”三种之外,还有第四种关系——“我与上帝”— 这当中有一切爱的源头。基督徒的学习,其实就是在“上帝同在” 、 “上帝帮助”之下“跟随上帝”, 以及向人间的导师学习的过程。 “导师”这个词,界定了受教学生的特质,身为导师的人要特意与学生建立关系,以便能追求彼 此的“卓越”,所以这不只是在教书,而是寻求成为“最优秀的人”。在竞争激烈的运动比赛中,例 如起源于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是追求卓越或超越精神的发源地;许多音乐家、演员、各种学 有专精的艺术家,也都是受教于导师而成为“最佳好手”。然而,在成为“最佳好手”、“追求成功” 的过程中,常常倾向于简化的心态,只选择专注于一些与他人无关的目标,例如企业家就专注于赚 钱之道,政客就专注于权势操作,运动员只注重专项成绩,教授只注重学术,公众人物一心追逐名 利……然后大家便有机会借口说些“因为成功而导致失败的理由”,这些失败指的是身为父母、 家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邻舍的失败的人际关系。 本书沿循着十九世纪基督徒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所界定的 三类关系,来刻画三种不够注重“关系”的导师模式:它们或遵从感官享乐的原则,或追随某些道德 的原则(例如中国的儒家,或斯多葛主义),或崇尚一些以个人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治疗原理。我们应 该要问:为什么这些模式都无法达到培养“完全人”的宗旨?因此,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因为它 挑战我们能否改变心态,也试图提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侯士庭 2010 年 10 月 前 言 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别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传道书》4:10 一个人最大的成就,就是让上帝来帮助他。 ——克尔凯郭尔 这本书要谈的是:如何在一场灾难性的洪水或地震之后重建房屋。但笔者所说的房屋并非是 遮蔽我们身体的,,而是在我们里面的,它是人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的身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 来我们历经了许多文化剧变,它们就像一场又一场的洪水或地震,摧毁了我们所秉持的许多价值观 和自我认知。 “9·11 事件让我们亲眼见到房屋在瞬间碎成瓦砾,也看到“自我的房屋”如何在不 同的阶段和时间里建立起来,而这些根基是多么错误百出!如今,我们必须重建房屋。 我盼望当你读完这本书时,能够学会耶稣所教导的:把房子“建在磐石上”,而不是“建在沙土 上”。读这本书并不是轻松的事,因为它挑战我们要改变心志,同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与“他者”共存 在极度个人主义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忘记自己是社会性的存在。个人的独断专行已经使 我们的文化败坏不堪。我们只需稍微思考一下,就能了解有多少“他者”存在,即使在我们自身 里面也是如此。我甚至经常与自己交谈。不论男人或女人、你和我,都活在肉身里,也都活在上帝 面前,以上帝为超越性的“他者”。至

pdf文档 师徒之道:跟随真正的导师

生命建造 > 灵命进深 > 生命 > 文档预览
106 页 0 下载 417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当前文档最多只能预览 100 页,若文档总页数超出了 100 页,请下载原文档以浏览全部内容。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3-24 13:52:2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