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S. 艾略特传 不完美的一生 The Imperfect Life of T. S. Eliot [英]林德尔·戈登 著 许小凡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目录 Contents 前言 1 第一章 少年楷模 第二章 新英格兰学生 第三章 哲学之外 第四章 试炼 第五章 可怕!可怕啊! 第六章 皈依 第七章 贝雅特丽齐出场 第八章 罪的奥秘 第九章 复仇女神上场 第十章 完美人生 第十一章 静默的圣女 第十二章 盛名与友谊 第十三章 先知的使命 第十四章 爱:陌生的名字 前言 Foreword 艾略特提起过一类时时刻刻燃烧的生命。他构想得出一种完美的人生,也坦承那样的人生无法为他所有。这本书考察 了这位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的一生,那游走于他身上圣徒与罪人之间的深壑。我早前的两卷本传记《早年艾略特》( Eliot’ s Early Years)与《艾略特的新生》(Eliot's New Life)—构成了本书的主要部分,但我在它们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新材料,重 写和改动的规模已远超修订。我所希望的,是将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相互对参,以理解这位精神的求索者所经受的试炼:他 的缺陷与疑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随着期待已久的艾略特全集逐步问世,人们再一次燃起了阅读和了解艾略特的兴趣。艾略特卷帙浩繁的书信中有一些 颇能说明问题的来信,写信的人包括他的兄长亨利、第一任妻子薇薇恩( Vivienne),以及一位法国青年让一于勒·韦尔德纳 ( Jean‐ Jules Verdenal)。在与好友如庞德、弗吉尼亚·伍尔夫、约翰·海沃德(John Hayward)与波莉·坦迪( Polly Tandy)— 的通信中,艾略特多是披着自己的表演人格:他对他们扮演着小丑,却并不与他们十分亲近。然而,对母亲、兄长,早年的时候 对表妹埃莉诺·欣克利( Eleanor Hinkley),后来对莱纳德·伍尔夫、约翰·米德尔顿·默里(John Middleton Murry)、玛丽·特 里维廉(Mary Trevelyan),以及偶尔对杰弗里·费伯( Geoffrey Faber),艾略特都曾写去真挚的剖白。 随着前两本书的出版,我也陆续收到读者提供的新材料。许多新材料都涉及艾略特与女性的关系。其中包括一封艾米 莉·黑尔(Emily Hale)的信:她告诉收信人在 1947 年,艾略特妻子薇薇恩去世后,艾略特决定不与她结婚。另一封来信则向我 披露薇薇恩试图逃离精神病院的经过。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莱斯莉·罗伯茨( Lesley Roberts)发现她的猪倌邻居(艾略 特一名教女的鳏夫)差点扔掉一摞艾略特的来信,其中包括《老负鼠的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的草稿。她 把这些书信抢救了回来,用塑料袋把它们带到了牛津。这些书信后来落户大英图书馆。 过去,在许多人的认识里,艾略特是个后来转向宗教的清醒而深刻的诗人。诗迷们曾一度将他的生涯一分为二,只从中 撷取自己喜爱的一部分。但这样做恰恰是对艾略特的误解,因为艾略特本人鼓励的,正是以作品的整体观照诗人的生涯。 而在被当作整体加以审视时,艾略特的故事也因此显出了惊人的连贯。我将这两本书合二为一,也是希望展现这失志不移 的人生历险是如何贯穿、如何连续,让生平与作品相辅相成,嵌合为同一个图案。 第一章 少年楷模 Early Models 1888 年 9 月 26 日,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Thomas Stearns Eliot)出生在密苏里的圣路易斯,父母分别是圣路易斯 的商人和新英格兰的中学教师。三十八年后,他在英格兰一个小村子里受洗,加入英国国教教会。但面对着一颗与外在几 无相关、常年隐于语言建构的表壳下的动荡心灵,这些事实对我们了解他似乎毫无帮助。在为艾略特画的肖像里,温德 姆·刘易斯( Wyndham Lewis)将他的脸画得像张面具,唯有这样,才可能在这张不苟言笑的面容上突显那微阖、内省的双眼, 在深色西装滞重的线条下勾勒出他肩部骨肉的轮廓。而据弗吉尼亚·伍尔夫描述,在艾略特苍白凝重、斧凿刀刻般的脸上, 一双淡褐色眼睛活泼得出奇。 仰慕他的人津津乐道于这面具人格,诋毁他的却要揭开面具,只为搜寻底下的缺陷:他们都没有看到的是,对于这个惯 走极端的人,德行与过错几乎不分彼此。这个忠于“我们心中的自我”的青年在 1925 年还默默无闻时就下定了不为自己 立传的决心。他恳求身边亲密的人保持缄默,也将许多信件封存至下个世纪。但与此同时,他也构想着自己的传记,在接连 的诗作里浓墨重彩地刻画一个将自己的人生看作灵魂求索的形象,全然不顾与宗教格格不入的时代基调,不顾来自女人、 朋友与其他职业令他分心的召唤。他曾提到一个努力向自我解释“一系列事件在信仰里最终达成”的人,在一封 1930 年 的信中也写到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即尝试探索灵魂自传( spiritual autobiography)这一在二十世纪已经失传的文体。 艾略特希望成为“通过强烈的个人经验传达普遍真理的那一类诗人。在一定程度上,他的作品的确保留了个人经历的 “一切特殊性”,尽管要从作品回顾他的生活就只能借由想象的再创造,或《荒原》(The Waste Land)手稿中弃用的残篇, 或最具自白性的剧作《家庭团聚》(The Family Reunion)的十个创作阶段。这个过程的主要困难,在于洞察诗人生活与作品 间的联系,以使他主要作品的伟大之处得到彰显,因为这些作品同时也是诗人生活里最重要的现实。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 须在脑海里描绘出一个对不朽充满渴望的人,并重构他借以通向不朽的谋路。在这非凡的谋略里,献身出于自愿,疑虑常获 指引,专注又矢志不移;那一以贯之的纯粹轨迹于是浮现于我们面前一在这纯粹背后,则是几段因此而破碎的人生。 艾略特在世时,人们将他看作二十世纪的道德良心,但随着二十世纪逐渐淡出视野,问题也接踵而至:他诗里震颤灵魂 的伟力是否还能让我们对他的为人保持宽容比起和善的面具给人的印象,他有出人意表的古怪与偏执,在谜一般功成名就 的生涯里又显得益发不可捉摸。艾略特去世近五十年后,他的全部文稿终于得以解禁出版,其中包括大量的通信。书信让 我们看见他走向皈依的心境,征服文坛的手腕,婚姻困局的全景,偶尔发作的偏执与时而自笔端流泻的狎亵诗。皈依国教两 个月后,艾略特在与出版商杰弗里·费伯的调侃中称赞斯威夫特式的狎亵诗体现了对恶的警惕。以此观之,“波洛王”诗 ——这与极少光顾他的完美恰好对立的“仇恨”或“生活之怖”是否也应纳入艾略特所称的“范式”?在艾略特这里,我 们必得沿着艰难的道路,穿过遍布“过失”的密林。会不会恰是因为他承认自身的失败,承认他无法企及毕生渴慕的完美 生活,才让那些巨作显得益发伟大? 艾略特的笔记与其他手稿诗(在他去世三十年后出版)表明,早在 1910 和 1911 年的学生时代,艾略特就开始以神圣的追 求度量自己的人生了,他的转折并非发生在接受洗礼的 1927 年,而在他初次对圣徒的内心驱使、苦难与成就发生兴趣的  “范式”( pattern)是解读艾略特后期诗学的重要词汇,兼有“模式”、“图案”、“风格”等义,可以认为是前期诗学中“秩序” (见 1923 年《尤利西斯、神话与秩序》)的延伸。与“秩序”相比,“范式”更加复杂,代表着艾略特统筹无序世界借以触碰永恒的 尝试,但纵然变幻万千也总为此世的限度所局限。——译注 1914 年。艾略特在后期似乎离群索居,退守至祷告与修会的规律生活,但早年的手稿却披露了他少年时代对拥有圣徒的崇 高使命的梦想:他渴望依凭自己的灵视(vision),而这灵视中的幻景已远远超出现世文明想象力的边界。 居于这隐秘生活核心的是对神迹(sign)的追寻。皈依七年后,我们在英格兰的一处花园里与他相遇,在这里,学生艾略特 在 1910 年 6 月间漫步波士顿街头遭遇的神迹重又复苏。这一神迹穿透嘈杂的市声,穿透感官知觉,带着对永恒“真实” (reality) 的直觉穿透时间本身。艾米莉·狄金森称之为: 那将不朽充盈的 巨大实体 由永恒向几个宠儿 暗暗启示 艾略特没有为之冠名,不愿使其落入不足以传达唯一的道(word)的言筌( words)。但他无疑了解那无法命名的有多么 重要:他简单地说除此之外,再没什么值得人们为之而活“除此以外,别无所有”。这样的坚信也让他认为日常生活不过是 无谓的消耗。在《荒原》里,荒原之荒是一个地方,一座充满绝望的居民的城市。在后来的《四个四重奏》( Four Quartets) 里,荒原之荒则变成了时间,神迹显灵的时刻之间“虚度的、悲苦的时间”。 不管荒原之荒是地方还是时间,它都表明人类无力理解神迹。这自然又让艾略特对人类卑下的处境厌恶不已。此后他 经历了一场不幸的婚姻,又作为一个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在他眼里肮脏败坏、灵魂空洞的伦敦艰难谋生,这些都让艾略特更 加确信人的可悲可怜。他笔下的伦敦像《序曲》(‘Preludes’)中的波士顿一样污糟不堪,但这与其说是写实,不如说客观 对应着他灵视中那个私密幻景的崩塌。如果的确如此,那么艾略特人尽皆知的恶心就并非寻常的精英主义,而是更为奇特 的灵魂的恶心。 艾略特在他的诗里最为坦诚,这份坦诚总受到著名的去个人化理论(impersonality)的掩护,虽然他承认这理论也有点言 过其实。我们对艾略特的生涯越了解,以下这一点就越明白无误:变幻的面孔、嘈杂的声音—艾略特诗歌里这些“去个人 化”外壳之下隐藏的,往往是对他个人经历的如实重构。艾略特曾写道,存在一类“作者的人格,或在更深意义上作者的生 活向人物内部的渗透”。本书将对艾略特的诗歌与生活叩其两端,以追溯其诗歌中的自白性。它可以被称作一本传记,但 却是艾略特意义上的传记。每当艾略特书写他人的生活,他总是较少关注外在的历史与境遇,而更关注那些他称为“不经 意的”瞬间。“一刹那果决献身的勇气,”他在《荒原》中写道,“我们就凭这一点,只凭这一点而存在。”这本书的确描 述了诗人生活的外部事实,但这些事实仅用以支撑那些塑造他作品的内在经验,后者对他来说才是决定性的。只有精简关 于生平的琐碎细节,才可能勾勒出艾略特事业轨迹的延续性,将诗歌与生活看作一个整体图景中互为补充的部分:这个整体 图景,就是诗人对救赎九死不悔的追求。贯穿他一生与创作生涯的,是艾略特对灵魂传记崇高情节的不懈践行。那是在《出 埃及记》中就奠定了的情节:逃离文明在荒地上经受漫长的苦难,随后进入应许之地。用繁冗的细节遮蔽这主要的故事情 节无疑是南辕北辙,这也是为何对艾略特来说,一份巨细无遗的传记并不适用于理解他的人生。 叶芝曾说,一个诗人“从来不是那个坐下来吃早饭的、零散事件的集合体,诗人在思想里重生,是有目的的、整全的”。 至于这一以贯之的思想如

pdf文档 不完美的一生

生命建造 > 传记/见证 > 传记 > 文档预览
213 页 1 下载 605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不完美的一生 第 1 页 不完美的一生 第 2 页 不完美的一生 第 3 页 不完美的一生 第 4 页 不完美的一生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208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4-07 21:40:31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