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思想史 第1 卷 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 [美]胡斯都·L.冈察雷斯 著 陈泽民 孙汉书 司徒桐 莫如喜 陆俊杰 译 译林出版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基督教的摇篮 第三章 使徒后期教父神学 第四章 希腊护教者 第五章 早期异端:挑战与回应 第六章 艾雷尼厄斯 第七章 德尔图良 第八章 亚历山大学派:克莱门特与奥利金 第九章 3 世纪的西方神学 第十章 奥利金之后的东方神学 第十一章 阿利乌争辩与尼西亚会议 第十二章 尼西亚会议后的阿利乌争辩 第十三章 亚他那修的神学 第十四章 迦帕多西亚三杰 第十五章 西方教会的三一论教义 第十六章 基督论争辩的开始 第十七章 聂斯脱利争辩与以弗所会议 第十八章 卡尔西顿会议 第十九章 坚持使徒传统抑或背教? 第一章 导 言 基督教思想史研究,由其所处理的资料的特殊性所决定,必然是一项神学研究工作。历史学家的任务,不 仅是复述过去发生过的事;思想史家也不仅是复述前人的思想。历史学家的工作,首先必须对他所要处理的材 料进行选择。这种选择的指导原则,是根据自己的决定来定的,而这种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主观性的。任 何一部基督教思想史的作者,都不可能把米涅( Migne)所编纂的三百八十二本原始资料全部抄录进去——其 实就连这些也只是 12 世纪以前的资料。在这些汗牛充栋的资料中,要采用哪些著作,为写这本书要研究哪些 原始资料,都需要经过一番挑选的功夫。因此,每一部基督教思想史都必然是作者神学观点的反映。任何作者, 如果认为他可以不受神学观点的影响,那不过是自欺之谈。 以哈纳克和尼格伦为例:这两位历史学者彼此相隔数十年,其神学观点也迥然不同。基督教思想历史学家, 如何受不同神学前提的影响,写出了各具特点的历史,这就是例证。 阿道夫·冯·哈纳克( Adolph von Harnack)可以算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教义史家,1886‐1890 年陆续发表他 的巨著《教条史教程》( Lehrbuch der Dogmengeschichte)。他的神学观点导源于被他称为“最后的一位教父” 的里奇尔。里奇尔( Ritschl)的一贯主张是限制哲学卷入宗教的领域。他指出每当把玄学和宗教问题混在一起 时,就产生种种曲解。在他看来,宗教最主要的特点是实践而不是思维。这并不是说应该把宗教看成完全是一 种纯粹的主观经验。恰恰相反,他认为只有靠宗教所树立的道德价值,才能使一个人从那些作为人的自然生命 特征的捆绑中解放出来。构成基督教信仰的,既不是教义,也不是什么神秘的感情,而是那些能够把一个人从 他所在的苦难中拯救出来的道德价值。 从这样的神学前提出发,哈纳克不可避免地得出下述的结论。在他看来,基督教教条史所论述的,大部分 是对基督教原本要义的否定的过程,这些要义只能从耶稣的道德教训中去寻找。对哈纳克来说,基督教的起点, 与其说是耶稣其人,毋宁说是耶稣的教训。既然最初几个世纪全部教条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耶稣其人或他的 “位格”,而不是他的教训,那么福音的原来意思就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歪曲。因此,哈纳克写《教条史》的 目的,是要说明:教条——特别是现今已被废弃的基督论教条——从来就不是福音的真正产物。 尼格伦则从完全不同的前提出发。作为“伦德学派”( Lundensian Theology)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基督 教思想史家的任务是“主旨研究”(investigation of motifs)。其实这种研究的性质就是由它本身所特具的哲学 和神学前提所决定的。举一个例来说,尼格伦认为基督教最实质性的主旨是“神圣的爱”(agape),而犹太教的 主旨则是律法( nomos),两者是互相对立的。由于强调这种对立,尼格伦就不能恰当处理律法和福音的关系, 这就不仅在神学上造成许多困难,而且也歪曲了历史。尼格伦笔下的路德,对于律法的态度,已经不如这位改 教者原来对律法那样的重视了。 至于一般传统的罗马天主教史学家,则倾向于用基督教思想史来强调说明基督教思想的连续性。正如第 5 世纪勒林斯的文森特所说的,只有“那些一向都在各地为全体信徒”所信奉的(quod ubique quod semper, quod ab omnibus),才能被认为是正统的信条。作者自己的神学观点和价值观,对材料的选择、补缀和陈述,都 起着决定作用,而这些在读者看来,可能显得相当客观,因而使读者容易受蒙骗。 那么,本书的作者持有什么观点呢?这个问题提得有道理,也应该坦率地回答。这样更有利于读者提出不 同的意见。 作者认为,处理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必须从一个特定的神学概念出发,就是基督的真理概念——这里讲的 不是真理本身,而是真理的概念。这个真理的概念,就包含在“道成肉身”的教义之中。根据这项教义,当基 督教的真理和具体的、有限的、暂时的(事物和思想)结合起来时,它不是消失了或被歪曲了。恰恰相反,正是 当永恒和历史相结合,上帝成为肉身,当一个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说,“我就是真理”时,真理——至 少可以说那些传授给人类的真理——才彰示出来。 为了说明这种真理的概念,可以举出另外两种和它互不相容的观点,以资比较。这两种观点导致对耶稣 基督其人所作出的不同的解释,不承认“道成肉身”的教义。 第一种观点认为真理只能存在于永恒、持久和普遍之中,因此不可能在历史的、短暂的、个别的(事物或 思想)表现出来。这种看法对古代希腊人曾发生过强大的吸引力,并通过希腊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但是 这种见解,尽管很具魅力,却导致否定“道成肉身”而得出所谓“幻影论”( Docetism)的学说(见第四章)。它 虽然把耶稣基督作为一种永恒的、持久的,甚至是普遍的存在,但是却跟福音书所告诉我们的那位历史上的具 体的人物完全不同。 第二种观点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因此人间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真理。这种真理观二三百年以来 颇为流行。由于科学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我们认识到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这种观点虽然很有吸引力, 但和基督教最根本的教义却不相容。(基督教坚称在耶稣基督这一历史事件中,人类直接触及了全部生命和历 史的根本意义;这种遭遇在公元 1 世纪和在今天都是同样真切和实在的。)强调真理的相对性的观点,可以和 古代伊便尼派( Ebionism)的基督论(见第五章)联系起来。该派虽认为耶稣是一个真正的历史上特定的人物, 但和《福音书》所彰示的,作为全部生命和历史之主的基督却完全不同。这并不是说古代的伊便尼派(Ebionites) 在哲学上是相对主义者,而是说现代这种真理观在某些方面和伊便尼派的基督论( Ebionite Christology)时常 不谋而合。 面对着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基督教肯定真理既存在并隐藏于具体的、历史的、特定的(事物)之中,同时, 在一切的历史时刻,都永不失其真实性。对于我们这些没有“按着肉体”见过耶稣,也没有体验过当初门徒亲 觐耶稣的那种迫切感的人来说,仍然能从耶稣基督历史上的人性看到上帝的永恒之道。我们只能从他历史上 的“道成肉身”来认识这个道,但我们知道这就是永恒之道,它过去,现在,直到将来都是我们“世世代代的避 难所”。每逢我们称奉这位道成肉身之主的时刻,它便临到我们身上。 这种对真理与历史的关系的见解,是我们解释和评价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对于教义的真理,我们不能说: 这便是永恒的、不变的真理,丝毫不带着任何历史相对主义的阴影和臆测。只有当通过各项教义能使教会感 到必须面对面地绝对服从“上帝的话”(就是真理)的时刻,而且只有在这程度上才体现出某项教义就是真理。 只有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该项教义才实实在在地可作为判断教会的生活和信仰的标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 教义只不过是见证教会的过去的文件。至于这样的情况能否出观,不在于我们,也不在于教义的内涵特性, 而是在于来自上面(上帝)的决定。 是不是所有的教义都是同等确实可信的呢?当然不是。而且,如果所谓确实可信意味着和“上帝的话” 完全等同的意思,那么没有任何一项教义可以说是确实可信的。教义是教会借着人的语言企图见证上帝的话 的表现。在这种意义上说,教义是教会的宣告的一部分。正如讲道一样,只有当上帝把教义作为宣示他的话的 工具时,才能成为“上帝的话”。但没有任何人为的努力能强使上帝用教义向人说话。 但是,既然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把他自己赐给人,并使他自己成为人的行动的对象,而且在《圣经》和圣礼 中,以间接的方式,也让这同样的事发生,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对某一教义作出判断——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判断, 不是上帝的判断。只有从《圣经》中—《圣经》是“使徒和先知的根基”—才能找到判断教义的标准。 从另一方面讲,教义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和世事毫无关系地直接从天而降。教义构成基督教思 想的一部分,它是思想的产物,又成为后来的基督教思想的出发点。教义是在一种对抗某些主张或学说以捍卫 那一时期的中心信仰免遭侵袭的灵性生活中,根据既定的崇拜仪式和习俗,经过长期的神学思考锻铸而成的; 有时甚至还是一些政治阴谋的产物。况且,一项教义在什么时候又如何变成一个教条,基督徒们从来没有一致 的看法。因此,我决定把这部书写成“基督教思想史”,而不是“教条史”。因为教条史一般着重对各项教义 的规范性的陈述,而思想史则着重于说明教义的内容的由来及其如何形成被教会普遍接受的教义的过程。 至于本书内容的组织、排列和陈述方法方面,我着眼于把它写成一部神学研究的课本。基督教思想史家 通常遵循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按历史年代来编排,另一种是按不同的主题叙述。既然作为基督教思想史入 门,第二种方法显得不可取,对于不太熟谙这门学科的读者,这种方法可能容易造成混乱。因为每个主题下的 材料常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按年代编排当然可以避免这种混乱。但其缺点是不够强调每一主题下各种神 学思想的连续性。因此我将以编年史为纲,同时又力求表现某些重要的神学主题发展的连贯性。 第二章 基督教的摇篮 根据保存在《路加福音》中的一个传说,基督教是在一个马槽中诞生的,人们时常喜欢用素静的色调来描 绘这一情境。实际上那个马槽并不是一个远离险恶世界的安谧地方。恰恰相反,它是一个身处乱世的产物。 耶稣的父母约瑟和马利亚,由于家乡的经济情况,并遵照远从罗马传来凯撒奥古斯都“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 (《路加福音》2 章 1 节)的命令来到大卫之城,这次户口普查的目的是为了征收税款。可以说,耶稣所栖身的 马槽实际上正处于一个到处都是动乱和哀怨的世界。 简单说来,基督教从开始就是这样的一个信息:她宣告上帝为了爱世人而降生尘世。基督教并不是一种讲 论上帝本性的永恒而玄妙的教义,而是上帝自已化身为耶稣基督,亲临人间。基督教是“道成肉身”,因此是 很具体的,而且存在于历史之中。 离开了世界,基督教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首先简略地

pdf文档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卷无注释)

神学著作 > 教会历史 > 教会史 > 文档预览
457 页 0 下载 602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卷无注释) 第 1 页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卷无注释) 第 2 页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卷无注释) 第 3 页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卷无注释) 第 4 页 基督教思想史(全三卷无注释)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452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3-18 10:08:46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