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神学 The cambridege companion to postmodern theology [美]凯文·范胡泽 著 高喆 译 上海三联书店 目 录 前言 第一部分:后现代神学的类型 第一章 神学与后现代状况:一份关于(上帝)知识的报告 凯文·J·范胡泽(Kevin J. Vanhoozer) 第二章 英美的后现代性:一种群体实践的神学 南塞·默菲(Nancey Murphy) 布拉德·J·卡伦伯格(Brad J. Kallenberg) 第三章 后自由主义神学 乔治·亨辛格(George Hunsinger) 第四章 后形而上学神学 托马斯·卡尔森(Thomas A. Carlson) 第五章 解构神学 格拉汉姆·沃德(Graham Ward) 第六章 重构神学 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 第七章 女性神学 玛丽·麦克林托克·福克森(Mary McClintock Fulkerson) 第八章 激进正统 D·斯蒂芬·朗(D. Stephen Long) 第二部分:后现代视角中的基督教教义 第九章 圣经与传统 凯文·J·范胡泽(Kevin J. Vanhoozer) 第十章 神学方法 丹·R·斯蒂佛(Dan R. Stiver) 第十一章 三位一体 大卫·S·坎宁安(David S. Cunningham) 第十二章 上帝与世界 菲利普·克雷顿(Philip Clayton) 第十三章 人论 约翰·韦伯斯特(John Webster) 第十四章 基督与救赎 沃特·洛韦(Walter Lowe) 第十五章 教会论 斯坦利·J.格伦茨(Stanley J.Grenz) 第十六章 圣灵与基督教灵修学 大卫·F·福特(David F. Ford) 前 言 将某种神学称为“现代的”,即是将其定位于一种为人所熟悉的关于启蒙运动的叙事中,抑或 指明了释经家及神学家与其世俗社会的同仁之间在思想方式上特定的家族相似性(例如:批判的、 科学的)。然而对“后现代”一词而言,这种一致却并不存在。在过去的约二十年间,后现代性已经 变成一个对理解当代西方思想和文化而言不可或缺的概念,正如现代性对理解过去三百年所具有 的意义一样。对某些人来说,后现代标志着神学的终结;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是一个新的开端。不 可否认的是,许多神学家如今已经将这个形容词视为其神学方法的一个标准条件。因此,任何对当 前的神学状况的真正把握,都必须对这些神学家理解及采纳“后现代”的不同方式加以了解。 然而,正如后现代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一样,它亦是一个在根本上仍具争议的概念——一 个其对社会及学术界具有重要性的确切标志。没有任何一个学科能够垄断对它的定义;事实上,“后 现代”一方面出现于诸如美术与建筑,另一方面亦出现于哲学及文化研究等不同语境之中。虽然 其拥护者均一致拒绝霸权性的“后设叙事”( metanarrative)——其旨在提供从一种“上帝视角” 解释实在的普遍理论,但关于后现代的概念仍有一些模糊之处。因为作为后现代主义者即标志着 一个人对现代性至少某一方面有所不满。它包含了一种革命性的动力:差异地行事之动力。 后现代有意识地表现为是具颠覆性的。后现代思想家们掀翻了大学—现代性的庙宇——之中 变更知识者的圆桌,并驱逐了基础主义者。或者,我们可以使用一幅更古老的画面:后现代先知们像 摩西一样进军埃及,并且要求“释放我的民”。后现代主义者反对其严厉的现代主义工头,以及他们 用逻辑命题的稻草及普遍人类经验的泥巴制造的认识论之砖。也许,后现代性最好被理解为一种 从现代性的束缚中的“出埃及”,一个释放他人的请求,一种令个别者成为其自身,而非令其符合主 流意识形态或政治体制的结构与约束的要求。当然,这一从现代性中的出逃究竟会带来真正的解 放,还是会走向一种新的奴役,仍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议题。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介绍并检验一些称自己为后现代的,或被描述为后现代的神学。这些章节 探讨了几种类型的后现代神学(例如后自由主义、解构主义),并以某种特殊的观点诠释每一种类型 构想其神学任务、方法、来源以及标准的方式,每一章都将表明,“后现代的”一词是如何确定其 特殊性的。因此,第一部分将描述八种类型的路径,这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一种对后现代神学 之含义的认识。 收录于第一部分的论文对当代神学的研究者而言具有一种双重的吸引力:首先是因为它们呈 现出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方法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即说明是什么建构 了其差异中之统一,以及是什么令“后现代”这一公分母具有合理性;其次是因为每篇论文都至少 暗示性地代表每种类型给出了一项理由,以表明其较之其他类型更有资格占据后现代的王座。 第一部分中的章节经由后现代性进入神学,而第二部分中的论文则正好相反,它们以神学为根 据—即从某些特定教义的角度出发——处理后现代问题。一些作者探索了某些后现代主题对一些 特定教义的发展(例如,后现代对现代个人主义的批判如何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教会)作出创造性贡 献的方式。另一些作者则关注包含于特定教义中的资源,以处理,甚至纠正某些特定的后现代趋势 (例如,三位一体的教义如何能够允许我们不再依据冲突来思考差异)。以这样一种方式,第二部分 中的论文不仅描述了后现代神学,而且实践了后现代神学。 读者会有兴趣知道,本书封面的图“基督(二)”曾参加过为纪念耶稣诞生两千年而举办的一次 比赛。这幅图事实上是一幅由数百张死海古卷——一批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100 年间撰写在 纸草及皮革上的古希伯来及亚兰文手稿——的照片组成的“照片马赛克”。这些古卷包含了旧约 圣经的某些部分,还包含了库姆兰社群( Qumran community)的一些赞美诗、注释以及天启作品。 “基督”因而由文本碎片构成这是一个对德里达( Derrida)之格言“文本之外,别无其他”的恰当 注解,亦是对一本探讨后现代神学的著作的一个恰当隐喻。然而,在享用过如今包含于此的碎片后 我们会发现,正如喂饱 5000 人后所留下的零碎一样,我们的神学之篮远非空空如也,而是已经满溢。 凯文·J.范胡泽( Kevin J. Vanhoozer) 第一部分 后现代神学的类型 第一章 神学与后现代状况: 一份关于(上帝)知识的报告 凯文·J.范胡泽( Kevin J. Vanhoozer) 一、后现代性的前言:概念,文化,还是状况? 那些试图去定义或分析后现代性概念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包含着其自身的危险。首先,后现代 者拒绝这样一种观念,即有任何描述或定义是“中立的”。某些定义也许看上去沐浴在中立性的光 芒中,但它们实际上无法避免地排除了某些东西,因而均有意无意地具有政治性。一种关于后现代 性的定义可能更多谈论的是提供定义者而非“后现代”本身。其次,后现代者拒绝封闭的、对诸 如后现代的“本质”等严格界定的“总体性”叙事。第三,根据戴维·特雷西(David Tracy)的观点: “并不存在一种作为后现代性的现象。 ”存在的只是诸种后现代性。基于以上三点,撰写一篇导言 的任务近乎是不可能的:“入此门者,应放弃一切希望!” 事实上,“后现代”已经变成了一个为众人所接受的形容词,且通常能够在诸如“文学” 、“哲 学”、“建筑”、“美术”、“历史”、“科学”、“电影”是的,甚至是“圣经研究”及“神学”—等受 人尊敬的词语中发现它的身影。然而,“后现代”这一限定词究竟有哪些含义,又该如何使用它? 当它同历史、艺术关联时,是否与其同神学及圣经研究关联时起到同样的作用?一般而言,对后现代 性的初始研究会采取下列两条路线的其中之一:一些研究者追溯其在某个单一领域(例如,建筑或 文学)中的发展及轨迹;另一些研究者则尝试完成一种跨领域的理论说明后一策略又可以进一步 细分为两种理论:一种是描述观念史中的一种过程,另一种则是描述社会经济过程。 为了避免使用诸如“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解释这种等级制的二元对立,我将不会单 独以概念的或文化的语言来描述后现代性。与之相比,我更愿意谈论后现代的“状况”( condition), 其作为某种同时是知识/理论的,以及文化/实践的后现代“状况”,一种同时影响思想模式以及实 践模式的状况。显然,第一本将后现代性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及文化运动而加以研究的著作是让‐ 弗朗索瓦·列奥塔( Jean‐ Francois Lyotard)的《后现代的状况》(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它出版 于 1979 年。 状况是一种完全不同于立场( position)的事物。一种立场指的是一个人在空间中的所在,或指 一个人对某个特定议题所持的意见。重点在于,一种立场,无论地理上的抑或观点上的,都可以被或 多或少地准确标明及定位。立场是确定性的——固定的,明确的。而一种状况则完全更为发散,它 是一个环境,人们在其中生活及行动,并在某种意义上拥有其存在。 后现代的状况。这个词可能具有许多种含义,其中三种尤其与我们所讨论的议题相关: (1)一系列影响某种事物及其他(例如,工作状况,生活状况)之实存(existence)或功能的环境。 (2)存在(being)的状态或健康。举例来说,运动员通常都指处于“好的状况”中的人。相反,这个词 也可能被用来表示某种疾病或反常(例如,一种心脏的状况)。对后现代性描述的挑战之一,即是判断哪种 意义的状况适用于它:健康(salus)、抑或可怕的病态( krisis)? (3)一种必须被满足以实践另外某件事的规定或要求(例如,进入的条件)。那么,什么是进入后现代性 的通行证?后现代性对个人及社会、信仰者及教会提出了哪些条件?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后现代性是否带 着某些可能的条件出现在我们面前,并因此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可能性,抑或后现代性代表了某种不可能 的条件,例如,对发现真理或谈论上帝而言的一种不可能性的条件。 在后现代状况中从事神学意味着什么?在后现代性的诸条件下从事神学意味着什么?这一主 导当前研究的问题又指向了另外三个问题:(1)真的存在一种独特而个别的后现代状况吗?(2)如果 存在的话,它是怎样一种状况?(3)后现代性是一种基督教神学可以、并应该从中恢复其能力的状况, 抑或后现代性是基督教信仰的一种收获?当然,后现代状况的特征之一即是对简单化的、非此即彼 的对立之置疑。因此,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两者皆是”,抑或“两者皆非”。 这篇导言的目标,是为接下来那些考察后现代之文化与知识概况的论文提供一个平台。第一 部分开始于对所谓“后现代转向”的一次检验,这一转向既是离开现代性,同时亦是转向某种不同 的事物。谁占据了言说后现代状况的位置?任何一种孤立的声音都是不足够的。没有任何单独的 个人或学科有能力全面考量我所谓的后现代状况。正如贝斯特(Best)与凯

pdf文档 后现代神学(无注释版)

神学著作 > 系统神学 > 入门 > 文档预览
150 页 0 下载 441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3-17 16:02:33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