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神学评介 20th—Century Theology God and the World in a Transitional Age 葛伦思 / 奥尔森 著 刘良淑 / 任孝琦 译 上海三联书店 目 录 中文版序 作者序 导论:超越性、临在性和现代神学历史 第 1 章 启蒙运动:击碎传统的平衡 第 2 章 重建超越性:19 世纪神学的临在性 康德:道德经验中神的临在性 黑格尔:理性思辨中神的临在性 施莱尔马赫:宗教感觉中神的临在性 利奇尔与古典自由派神学:伦理文化中神的临在性 第 3 章 对临在性的反叛:新正统派的超越性 巴特:超越性为神的自由 布龙纳:神人相遇中的超越性 布尔特曼:福音信息的超越性 尼布尔:透过神话启示的超越性 第 4 章 向神的临在性进深:重建自由主义传统 蒂里希: “神上之神”的临在性 进程神学:进程中的临在性 第 5 章 世俗中的临在性:激进神学运动 朋霍费尔:融于生活中的超越性 入世神学:沉浸于现代社会中的神 第 6 章 “未来”带来的超越性:希望神学 莫尔特曼:未来的超越性与临在性 潘能伯格:在理性与希望里的超越性 第 7 章 在受压迫经历中复苏的临在性:解放神学 黑人解放神学:黑人经历中的临在性 拉丁美洲解放神学:解放中的临在性 女性主义神学:女性经验中的临在性 第 8 章 心灵的超越性:新天主教神学 拉纳:人类主观的超越性 汉斯·昆:力图平衡临在性与超越性 第 9 章 在故事中的超越性:叙事神学 第 10 章 重新肯定平衡:成熟时代的福音派神学 卡尔·亨利:以福音派取代现代主义 兰姆:福音派与现代思潮的对话 结论 寻找超越性与临在性的神学 ——过去的贡献与未来的展望 中文版序 非常荣幸,我们第一本合著的书出了中文版。难以想象,八年前我们合著的这本《二十世纪神 学评介》今日能有这样的机会受邀写本书的介绍与概要。我们期待本书能帮助华人学生以及其他 读者,了解当代西方基督教神学主要讨论的各样运动最终是如何对普世教会产生重大冲击的。 当初开始写作计划时,市面上少有像这样神学评论的书,我们想提供一本阐明现代及近代,以 福音派为主题的基督教神学概论。同时我们也希望其中的论点尽量达到精确而又能避免太过专业 的术语。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但成为大学及神学院的教科书,也能对牧师或平信徒自修有所帮助。 最终我们更希望它能符合 20 世纪人们生活中感兴趣且相关的主题。 而《二十世纪神学评介》似乎已成功地达到这目标。现在它已广泛成为超宗派与超文化背景 的大学及神学院所用的教科书。我们也很高兴有许多书评里的响应,指出它的正确性与可读性。 许多读者、书评家与神学教师均一致推荐此书一贯的中心主题:神的超越性与临在性。我们这本 书“并非难以捉摸”的主题,从开始到现在都是针对上帝的“超越性”与“临在性”,在神对这两 个层面的启示中,鼓励读者达成一种神学上健康的平衡。因为现代的神学,经常很偏激地倾向某一 方面,而造成对重要的圣经真理与历代基督教信仰的损害。 当代基督教神学仍保有多元化的特性。近十年来,原书所探讨的领域已有些微的改变,虽然如 此,我们依然深信这本书对所陈述的各个近代神学领域有相当的准确性;对那些站在新世纪与千年 的顶尖读者而言,他们想知道在刚过去的世纪中有哪些人、问题及事件能指出基督教思想在未来 的新趋向,本书也有相当精确的勾画。我们希望《二十世纪神学评介》能够刺激那些欧美文化环 境以外的基督徒思想家,以一种更新的活力与信心来参与这场对话,使我们能够指出未来可行之道, 并且克服在本书中所提到的两难冲突。 葛伦斯、奥尔森 1998 年 7 月 作者序 神学,从广义来看,可以被视为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实践、内涵和寓意所作的智性思考,并且是在 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情境中诠释信仰,因此说它是一种与情境融合的学问并不为过。也正因这种特 性,神学应该是与时并进的。当然,基督教最基要的信仰——信耶稣为主,及三位一体真神借基督启 示——是永不改变的,但是这个信仰所面对的世界,却是不断地在改变。神学的目的,就是在不同的 世代和不同的文化中服事教会,帮助神的子民探索这个信仰,并且将之应用在他们所生活、事奉的 世界里。 因此,神学的发展必须以圣经的福音、教会的传统和当代思潮为三大柱石;它必须同时运用三 者,方能将对耶稣永世不变的信仰,与时刻改变的外在环境结合,进而探讨当前的问题。 20 世纪的神学家跟历代前辈一样,必须接受这门学问所面对的一切挑战。在这本书中,我们希 望将本世纪内各种主要的神学思潮尽可能涵盖在内,因此研究范围广及近数十年来的知名神学家 和神学运动。可是,这些人、这些运动都不是遗世独立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本书内容从单纯的介述, 提升到诠释的层次;换言之,我们不以提供读者一份关于重要思想家与其思想的介述为满足,而是 想述说神学度过变动时代的一段历程。 在我们看来,20 世纪是一个过渡的时代,从以启蒙运动为始的现代文化,嬗递到后现代文化。虽 然学者对于后现代这个名词在文化纪元上的意义,看法还存在相当分歧,但至少没有多少人会认为 当前或未来的时代,只是在延续启蒙运动所带动的那些文化思潮。我们在 20 世纪未曾看到现代风 潮的盛放或丰收,反倒窥见它的衰残和凋萎;现代风潮所孕育的果实,如存在主义、近代物理学、女 性主义和解构主义等运动,却让现代风潮饱尝苦涩。在这个世纪中,人类史无前例地激生出对于本 身在宇宙中之地位的焦虑;从一波波对超越性、对意义和希望的起源的探索中,无不透露出这种焦 虑;而探索的范畴也早已超越了启蒙时代的科学和哲学所描绘的那个自我封闭的世界。因此,我们 视 20 世纪神学为神学与文化纠结,迈过现代变迁到后现代的奋斗历程。 在观察这变迁世代中的神学时,有一个关键性的主题可以提供给我们诠释的角度;也就是透过 神的超越性和临在性之二元真理所激发的张力,或可一窥神学分分合合之谜。当然,这个主题绝不 是诠释 20 世纪神学唯一的角度;不过,我们认为以神的超越性和临在性的交互作用为主轴的神学 研究,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百年来神学发展的方向。 促成这本书的人是美国校园( Inter Varsity)出版社的参考书编辑丹瑞德( Dan Reid),是他构思将 讨论本世纪重要神学家的论文集结成书,而他的原始构想很快就扩充为由两位作者诠释此一主题。 由于我们二人在完全不同的学术机构服务,因此在写作中相当着力于使这本书对神学研究所和一 般人文大学的学生都有帮助。 除了丹·瑞德和美国校园出版社的同仁外,我们也要感谢其他人的协助。我们执教的学校所 提供的支持真是难以数算。葛伦斯的文章是在他从南达科他州苏福尔斯的北美浸信会神学院调到 加拿大温哥华的凯瑞神学书院和维真学院的期间完成的;奥尔森能够完成他那一部分,也多亏他所 执教的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伯特利学院让他休了六个月的长假。当然我们两人都亏欠家人许多; 他们耐心伴我们熬过了孕育这本书的两年时间。 导论 ——超越性、临在性和现代神学历史 基督教神学,总是尽力在神的超越性和临在性这圣经的二元真理之间寻求平衡点。从一方面 来说,神相对世界而言是超乎万有的那位;也就是说,他在世界之外仍享自足。神在万有之上,又从万 有之上降临世界,正如希伯来文圣经所强调的,神住在天上;“神在天上,你在地下”(传 5:2),传道者 如此说;而见到异象的先知也报告说,他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赛 6:1)。 从另一方面来说,神相对世界而言又是内住的那一位;也就是说,神与受造物同在。那位圣者 在宇宙万有中积极工作,介入世界的运行和人类的历史。保罗在亚略巴古的集会中向雅典人发表 的著名演说,曾特别强调这个真理。神“离我们各人不远”,他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 (徒 17:27‐28)。旧约圣经中,神的灵以受造物的护持者出现的记载不可胜数,在智慧书中尤其显著 (如伯 27:3,33:4,34:14‐15;诗 104:29‐30)。耶稣自己也将自然界的现象,如日照和降雨、养活飞鸟和 花朵娇艳,都归功于天父的护理(太 5:45,6:25‐30,10:29‐30)。 由于圣经中的神既是超乎万有之上,又是临在世界之中,因此将基督教对神本性的认识讲清楚, 使神的超越性和临在性这两个相对的真理以一种平衡、稳定、富创造性张力的方式呈现,就成为 历世历代神学家的一大挑战。更进一步说,这二元真理如果能获得平衡的确证,对神学与理性或文 化之间的关系也大有裨益。反之,如果二者失去平衡,神学就随时可能发生严重问题;过度强调超越 性的后果,使神学与它面对的文化环境失去交集;而过度强调临在性,也会使神学受制于某些特定 的文化。 从 19 世纪发展而来的 20 世纪神学,正是最佳实例,可由此看出平衡神与受造物之间这种二元 关系的努力。事实上,只要将焦点集中于超越性和临在性,就等于已经掌握住观察本世纪神学中心 思潮分分合合的关键。说得更确切一点,20 世纪的各种主要神学思想显示出,每当超越性和临在性 的认知失衡,就必出现不安现象。这两个相对的真理就如同与时渐进的神学历史一样,不断在寻求 彼此间最适切的平衡状态;本世纪的神学正足以显示,每当过于强调其中一方时,一定会引发一个 相反的运动,而这个运动又总是朝相反方向矫枉过正。这些一再矫正的努力,正好提供给我们一个 绝佳的切入点,来述说本世纪神学的发展过程。 虽然 20 世纪始于本世纪第一天凌晨钟响的那一刻,但是 20 世纪神学当然并不真的始于那个 清晨,而是当日历从 1900 年 12 月 31 日变成 1901 年 1 月 1 日那之前或之后的一段时间;因此,应该 说这个新世纪的神学始于上个世纪的神学,承袭了原来那个强调神的临在性&——也就是神在世 界、在人世间不断工作—的乐观的、世俗的心态。 从历史事件的角度来看,20 世纪在其 20 年代之前根本就还算不上开始呢!1914 年的“八月枪 声”,不仅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揭开序幕的先发弹,也是为 19 世纪送葬的礼炮。从这桩灾难事件开 始发展的整个 20 世纪的知识思潮,不免都带着那么一点灾难的色彩,因为从 1914 年起,第一次世界 大战就将前一世纪培养出的乐观全然摧毁,却在知性和文化上酝酿出一股晦暗的气团,一直徘徊至 今。 本世纪的神学,基本上也深受这惊天动地大事的余波影响,因为这场战争摧毁了欧洲,也摧毁 了欧洲的宗教文化;从它的余烬中,本世纪神学奋力做全新的开始。因此,似乎理所当然地,这个世纪 的新神学首先就要对抗 19 世纪前辈们的中心思想,而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神临在性的观点就 在西方思想中扮演要角,它当然也包括在对抗的范围内。很自然地,本世纪的神学历程以重建神的 超越性为始;像巴特(Karl Barth)和其他人都不免要再问:在此战争的余息中,人们究竟可不可能听见 从高高在天的神传出的话语。 第

pdf文档 二十世纪神学评介(无注释版)

神学著作 > 系统神学 > 入门 > 文档预览
197 页 2 下载 468 浏览 0 评论 1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如果当前文档出现乱码或未能正常浏览,请先下载原文档进行浏览。
二十世纪神学评介(无注释版) 第 1 页 二十世纪神学评介(无注释版) 第 2 页 二十世纪神学评介(无注释版) 第 3 页 二十世纪神学评介(无注释版) 第 4 页 二十世纪神学评介(无注释版) 第 5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有 192 页可预览,继续阅读
本文档由 liangzai2021-06-18 15:48:09上传分享
给文档打分
您好可以输入 255 个字符
恩典在线旨在提供优质的主内资源?( 答案: )
评论列表
  • 暂时还没有评论,期待您的金玉良言